欢迎访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基地!

主办单位:

电子科技大学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学术讲座 >> 正文
“数字人文论坛”系列讲座│人类语词共同体——新冠疫期的网络热词分析
2020-06-26 14:50:12已阅读


6月23日下午,“数字人文论坛”系列讲座第二讲继续进行。本次讲座由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大学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徐新建教授主讲,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基地谢梅教授主持、北京大学杨煦生教授担任议评人,共百余师生参加。讲座主题为“人类词语共同体:新冠疫情期间的网络热词分析”,主讲人徐新建教授从网络传播学、符号学、语言学、社会学等方面分析了疫情期间网络热词产生与发展的机理。


通过对“社交距离”的阐述,徐新建教授抛出了第一个观点:语词形塑着社会。他认为“人类是通过言说表述自我、与人交际,借助语词生产和形成特定的社会。言说的发明应用与文化情景相关,呈现人们的社会风貌、反应变动的知识水准,并伴随世俗的悲欢凉热。”如“新冠”和“封城”两个热词,前者是一个现代汉语通过翻译、缩略造出的新词;而后者则是一个组合词,却具有医学、政治学甚至军事的意义。他表示“这些语词都是社会的产物,却都改变、形塑着社会。”

在谈及虚拟空间与网络社群时,徐教授则借用了“对空言说”的概念,意指网络传播时代,人们在互联网上隐匿着自己,而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交流如同在对“空”言说,互联网充当了新的社交媒介,在弥合空间距离的差距的同时也营造出新的差异。“新冠”等热词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在联系不同的个体的同时,还与全球一体的世界相联系,在跨语际的意义上进一步迈向了“人类共同体”,他指出在全球互联互通的今天,人们在面对新冠肺炎这样的全球性挑战时,必须通过跨语际的交流,构建语词共同体,才能构建最基本的概念与共识。

杨煦生教授就语词在构建人类共同体时的作用与徐新建教授进行了交流和探讨,他指出“语词和言说界定着人与人的关系、在社交距离外成就着精神世界,互联网时代,“对空发言”拯救着社会交往。”




         文字|蒲美多             图片|蒲美多             编辑|凡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