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五天,本学期的“社会科学基础理论讨论课——文化研究的对象及研究方法”研讨课于2019年9月27日正式结课。从社会事实、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及方法到文化与社会本体论,蔡华教授从理论与实践的双视角为与会的同学们解读了社会科学成为科学的意义,为我们学习社会科学理论、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建构了一个基本框架。
作为社会科学基础理论讨论课的最后一讲,本次课程的主题是社会本体论。延续之前翻转课堂的形式,从《人类文明的结构 社会世界的构造》一书入手,同学们先介绍了作者约翰·塞尔关于语言在创建、维持社会实在中的确切功能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疑问。

社会本体论即人类社会制度实在的根本性质及其存在方式。对于赛尔的社会本体论思想,蔡华认为其存在论据不充分、概念模糊等问题,并对书中“人类所有的制度性实在都是通过地位功能宣告而创立或维持存在的”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他提出“哲学家习惯在撰写著作时使用自己独有的语言工具,如果不理解这些‘独有概念’,就会为阅读带来极大的困难”,并呼吁同学们在研究、学习和生活中一定要勤于思考、勇于质疑、培养批判意识。

在掌声中,第五次讨论课圆满地结束了,也标志着本次“社会科学基础理论讨论课——文化研究的对象及研究方法”的学术活动落下了帷幕。这次历时五天,共十个小时的课程受到了来自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10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同学的好评,通过自身研读与思想碰撞,蔡华教授与学生共同打开了同学们学习社会科学研究的大门。此次研讨课也顺应了电子科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即从基础课程出发建立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平台,致力于培养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才,为学校哲学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文字|蒲美多 图片|荆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