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 名:张立伟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1955年
职 称: 教授、硕士生导师
学 位: 硕士
个人简介
张立伟教授,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四川省休闲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四川大学、成都大学兼职教授。近年重点研究新闻宣传、网络舆情、文化产业。有独立专著5部,学术论文两百余篇。两次获中国新闻奖论文二等奖;六次获四川新闻奖论文一等奖;五次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为多家媒体与企事业提供新闻宣传、网络舆情、文化产业方面的咨询策划;为多家媒体、高校与企事业开设这些内容的讲座或培训;连续六年参与编辑四川蓝皮书《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学术经历
张立伟教授1955年生于重庆。1982年在武汉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在西南师范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曾在西南师范学院,重庆师范学院任教。
发表论文
(一)CSSCI来源期刊
[1]纸媒数字化的五种盈利模式,《新闻记者》,2014.02;
[2]传媒竞争十大法则,《新闻记者》,2006.03;
[3].媒体竞争及黑板新闻学——师生对话录,《新闻记者》,2003.08;
[4]入世一年四川传媒生存环境的变化与基本对策,《新闻记者》,2003.04;
[5]把什么做大? 把什么做强?——关于广电集团发展战略的思考,《新闻战线》,2001.11;
[6]张立伟.报业竞争的四柄双刃剑——成都停办两报的营销学分析,《中国记者》,2001.07;
(二)核心期刊
[1]新媒体是直觉媒体——兼论数字化转型之新闻危机,《新闻爱好者》,2019.10;
[2]论新媒体的“赢家通吃”——兼论数字化转型的盈利危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10;
[3]升级化转型办好报纸——反思十年数字化转型,《当代传播》,2019.02;
[4]技术决定论批判(下)——传统媒体如何善用善治数字技术?,《新闻战线》,2017;
[5]技术决定论批判(上)——传统媒体如何善用善治数字技术?,《新闻战线》,2017;
[6] 为单向传播辩护——兼论基于媒介能力的转型,《新闻记者》,2017.08;
[7] [7]构建意义:超越新闻传播的信息范式(上篇),《新闻战线》,2017.11;
[8]+互联网新铸五柄竞争利器(下),《中国记者》,2017.02;
[9]“+互联网”新铸五柄竞争利器,《中国记者》,2017.01;
[10]战略联盟:盈利模式清晰的媒体融合,《当代传播》,2016.04;
[11]中国版权保护的重大突破——五论撤掉电子版拯救纸媒,《中国记者》,2016.02;
[12]媒体融合:纸媒如何取舍?,《新闻战线》,2015;
[13]削减过剩产能 开展差异化竞争 探索互补性合作——从竞合关系看报纸内容生产转型,《新闻记者》,2015.11;
[14]报纸先止血 再复苏——四论撤掉电子版拯救纸媒,《中国记者》,2015.06;
[15]四步竞争 纸媒止跌回升,《新闻与写作》,2015.03;
[16]竞争优势的劣化与持续化——二论进军新媒体赢得纸媒优势,《中国记者》,2015.01;
[17]进军新媒体 赢得纸媒优势,《中国记者》,2014.12;
[18]认识媒介能力,开发报纸生机,《新闻记者》,2014.10;
[19]为中国现代化增加确定性——兼论主流媒体“我是谁”,《当代传播》,2014.04;
[20]西安航空基地崛起人才高地,《中国人才》,2014.09;
[21]城镇化扩张报业四大市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4;
[22]建强联盟 保卫纸媒,《新闻与写作》,2014.04;
[23]城镇化与报纸双赢——二论赢在守护这张纸,《中国记者》,2014.03;
[24]纸媒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当代传播》,2013.06;
[25]App是报刊战略失误——三论撤掉电子版拯救纸媒,《中国记者》,2013.10;
[26]赢在守护这张“纸”——兼论“死的是纸、活的是报”不成立,《中国记者》,2013.03;
[27]积极老龄化的传媒博弈——传统媒体如何“与子偕老”?,《新闻记者》,2013.02;
[28]小众媒体崛起与大众媒体新定位,《当代传播》,2012.06;
[29]警惕“数字激进主义”,《中国记者》,2012.11;
[30]衣保中,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实证研究,《学习与探索》,2012.0;
[31]五年数字化转型反思,《新闻记者》,2012.06;
[32]中国纸媒持久战,《当代传播》,2012.03;
[33]媒介融合的报业反思——《新媒体拯救报业?》序言,《新闻记者》,2012.03;
[34]纸媒防御战的第一块盾牌——二论撤掉电子版拯救纸媒,《中国记者》,2012.02;
[35]传统媒体7:1夺回报道时效,《新闻战线》,2011.12;
[36]撤掉电子版 拯救纸媒,《中国记者》,2011.10;
[37]法治视野下党内法规与国家法的协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03;
[38]媒介融合:犹如带橡皮的铅笔,《新闻记者》,2010.08;
[39]中国发展新闻学的中心问题,《新闻与写作》,2010.06;
[40]发展报道:新闻现代化的品种创新,《新闻记者》,2010.02;
[41]发展报道的宏观策划,《中国记者》,2009.12;
[42]中国发展新闻学建设的五块基石,《新闻记者》,2009.09;
[43]今后五年四大发展报道之我见,《新闻战线》,2008.09;
[44]报业压缩成本三大杠杆,《新闻战线》,2006.03;
[45]经营产业集群 应对报业变局,《中国记者》,2006.03;
[46]新闻研究三题——谈吴定勇新著《都市报崛起之谜》,《新闻与写作》,2005.12;
[47]我国报业发展若干趋势与竞争对策(下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1;
[48]我国报业发展若干趋势与竞争对策(上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1;
[49]机关报与都市报的优势对接,《中国记者》,2002.04;
[50]关于报业的低成本管理问题,《新闻实践》,2002.04;
[51]要么更出色 要么更经济——都市类报纸创造竞争优势的两条途径,《新闻与写作》,2002.03;
[52]财经报道角度的四个变化,《中国记者》,2002.02;
[53]策划──都市报的精魂和制胜法宝,《新闻与写作》,2001.11;
[54]都市报经营策划,《当代传播》,2001.05;
[55]细分的目的是创造竞争优势,《中国记者》,2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