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2021中国都市夜间经济与消费升级大会在成都市武侯区举行。大会以"梦三国·夜武侯"为主题,旨在推动成都夜间经济发展,促进消费升级,打造“巴蜀夜光经济区”。来自重庆、西安、杭州、海口、眉山、广元、成都等地的政府部门相关领导、高校、知名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同研究进一步推动夜间经济健康、持续、稳步发展的政策支持之法与环境营造之方,共同探讨进一步拉动市场需求、引进投资机会、激发消费活力、推进协同发展的切实办法。

电子科技大学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谢梅教授提出实现“夜间阅读”与“夜间经济”相互赋能,深度挖掘蜀国文化基因实现夜间经济消费升级,打造独具成都特色的夜间文化核心品牌。她提出,巴蜀自古就有良好的夜间经济传统,同时拥有凸显天府品牌的众多文旅资源集群,依托“巴蜀夜光经济区”蕴藏的自然、人文、历史资源,将蜀国文物、文博资源与文化、生产、消费相结合,将打造出成都“夜间经济+文化”双发展的新模式,激发文化创造、提高消费水平、带动区域发展。

在此基础上,她提出“夜间经济”要在文化和科技上加大力度。城市夜经济品牌的根基是当地独有的文化基因。为塑造夜经济文化品牌,要梳理当地文化基因,建立当地文化基因库,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场景。与此同时,利用现代科技将蜀国文化基因实现数字化呈现,打造标志性文化景观。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咨委副主任、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李后强教授发表题为《月光点燃城市激情的量子假说》的主题演讲,他创新性地提出:夜光经济是量子化的,由最小单元倍增为宏观经济、显著经济。目前我们只看到日光经济(白天经济活动)和夜光经济的可见光部分,其实在可见光两端更为神秘的区域,经济潜力更大。同时,提出了夜光经济的“十大量子原理”,包括量子纠缠现象、光储存定律等。
新华社《中国名牌》杂志社总编辑周志懿则着重讲述了如何利用夜间经济为城市品牌赋能,他颇具针对性地指出:夜间经济不仅吸引品牌,而且更大的一个能力是能孵化、培育品牌,成熟的夜间经济一定是一种良好的品牌生态经济。同时提出,夜间经济是一种未来经济。消费主体是年轻人,他们是城市品牌的建设者、参与者、评价者,作为消费主力军90后、00后年轻人对夜市、夜场电影、夜场电影等有更强烈需求。

会上,成都市武侯区联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海口、成渝等地政府相关负责同志,共同发起成立都市夜间经济联盟。各地区、各机构、各企业将携手并进,加强夜间经济发展的共进、互补、赋能性研究,创建“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的合作机制,助推中国都市夜经济向着可持续、健康性、迭代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