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21日,数字时代的文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暨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在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召开。本次会议由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电子科技大学主办,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基地”、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联合承办。此外,还得到《中外文化与文论》、《符号与传媒》、《现代中国文学与文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英语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等多家核心刊物的编辑部支持。来自国内60余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170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大会。

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申小蓉,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前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曹顺庆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常务副主编宋炳辉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校党委申小蓉副书记
申小蓉副书记代表学校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对大家长期以来支持电子科技大学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表示感谢,对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她谈到,在数字时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正在深度融合,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研究模式,构筑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学术。今天电子科技大学有幸邀请到众多专家学者参会探讨“数字时代的文学与文化”,这是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件幸事,也是四川乃至全国比较文学领域的一件盛事。她表示,电子科技大学始终秉承着“求实求真 大气大为”的校训精神,这其中既有科学的精神,也有人文的内涵。学校2017年入选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高校名单,一流的大学也要有一流的文科,学校一直十分重视文理工科的交叉与融合,在新文科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她欢迎各位专家学者为学校特别是文科的发展出谋划策,她期待这次会议能够碰撞出更多思维的火花,产生更多学术成果。

曹顺庆教授
曹顺庆教授代表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欢迎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对电子科技大学为会议召开所做的努力表示感谢。他回顾了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的发展历程。他表示,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成立至今已经有三十年的历史,三十年来学会始终以扎实稳健的步伐向前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内和国际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也吸引了众多著名学者的加入。这次在电子科大召开数字时代的文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探讨数字与文学和文化的关系,这是学术的前沿,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他相信电子科技大学工科优势与新文科的结合,一定会开辟出比较文学研究的新的天地。他希望四川比较文学学会的学者们肩负责任、志存高远,为中国的比较文学怎样走向世界,为把世界比较文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而努力奋斗。

宋炳辉教授
宋炳辉教授代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对会议召开表示祝贺。他表示,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无论在人才培养还是学科发展的前沿性、多科性方面在全国比较文学学会的发展中都是表率,指出曹顺庆教授的变异学以及比较诗学,赵毅衡教授的叙事学与符号学、徐新建教授的文学人类学等都为中国比较文学在世界比较文学界发声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希望各省市的比较文学学会之间进一步开展交流和合作,推动比较文学研究的发展。他认为本次会议的主题具有重要意义,聚焦学术前沿,体现了研究的多科性,也将涌现出一大批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围绕“数字时代的文学与文化”这一主题,曹顺庆、傅勇林、赵毅衡、宋炳辉、伍晓明、周涛、拉兹、徐新建、金慧敏、胡惠林、谭光辉、谢梅、韦清琦、邹涛、胡志红15位学者做了精彩的主旨发言。他们从比较文学、文学人类学、哲学、译介学、文化传播学以及信息科学等视角,探讨新时代的文学与文化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曹顺庆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变异学:比较文学新话语”。他指出,变异学是中国学者提出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其理论核心是把异质性、变异性作为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基础。这一理论不仅解决了比较文学异质性的可比性问题,也解决了文学影响关系中的变异问题,有利于挖掘不同国家、不同学科、不同文化与文明之间文学关系的变异性,以实现世界文学与文化的沟通、融合,构建一个“和而不同”的和谐世界。

傅勇林教授
西南交通大学傅勇林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数字时代的跨文化意识与文化实践”。作为前任成都市副市长,傅教授以宽广的国际视野,用一系列精准的数字,为比较文学学者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服务于国家能力的提升指出了努力的方向。他指出,我们要平和、科学、理性、睿智地与世界打交道,同时要具有亲近、拥抱现代新技术的能力,以及更高的审美能力。

赵毅衡教授
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中心主任赵毅衡教授的发言题目为“艺术与冗余:从‘艺术无噪音’到‘艺术全噪音’”。冗余与噪音是艺术的符号学与传播学借自信息技术的重要概念,它们都是指符号文本或传播过程中对意义“不需要”的多余成分。赵教授指出,从符号学来看,冗余问题之解决途径,是把意义分成两块:就指称对象而言,艺术文本的冗余度趋向于最大值;就解释项而言,艺术文本的冗余度趋向于最小值。把这二原则合起来,可以看到:所有的艺术文本都落在趋向相反的两种意义之间,所谓“艺术性”,就来自两种冗余之间的张力。非艺术体裁,就不会落在此对抗中。
宋炳辉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学术史观照与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话语建构”。他指出,无论学科的发生、发展历史还是其研究对象,中国比较文学其学科话语的建构都与西方外来思想和学术紧密关联,并在广义中外文化与文学关系中展开,而其跨文化的学科理念与观察视角,又使它在中国语境中的每一步进展都伴随着学科话语的自我反思,因而在其学科理论和诸多分支领域的学术史展开中,留下数量可观的话语建构的经验与教训,积累了丰厚的学术史资源。

伍晓明教授
四川大学伍晓明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列维纳斯之善与孟子之善”。他指出,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Levinas)认为“我是另一者的人质”,即我面对他人,无法逃避,必须做出回应,做出应承,亦即对他人和为他人负起无条件的无限责任。我并非自由地选择善或选择为善,而是被善所选择而不自知。这一选择先于我的意志或我的自由。伍教授认为,孟子关于人性本善的思想其实与列维纳斯类似。

《科幻世界》杂志副总编拉兹
《科幻世界》杂志副总编拉兹的发言题目为“中国科幻文学的东方文化呈现”。他指出,近年来,随着科幻创作群体的增加特别是《三体》热潮的带动,中国科幻文学创作发展迅速,但中国作家创作的科幻文学作品大多都是传承或模仿西方模式和题材。从整体看,中国科幻文学作品对东方文学的呈现相对表象和碎片化,也更偏重于批判。如何在科幻文学中多层次呈现东方文化色彩,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本文将从故事元素、故事题材、文化符号、精神内核等不同层次进行探讨。

周涛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周涛的发言题目为“智能时代的内容创作”。他指出了人工智能的三类创作模式:创作的辅助作用,譬如人物塑造;再创作或原创,如写诗歌的机器人小冰;以及后期加工模式。

徐新建教授
新任四川省比较文学执行会长徐新建教授的发言题目为“数智时代与文学幻想”。他指出,随着数智时代的来临,人类既有的幻想传统受到严峻挑战。在“人类世”的第4期,人工智能是否将取代智人写作?诗性与算法、人智与数智孰胜孰负?从文学人类学视角出发,迎着正在到来的数智时代,本届人类似乎依然循着文学幻想的诸多道路演进着。在魔幻、史幻与科幻等各路之间,见不出孰优孰劣,倒是各显风采,交映生辉。至于未来如何,既取决人智与数智的竞争,亦有待文学幻想的融入参与。

金慧敏教授
四川大学长江特聘教授金慧敏发言题目为“汉学文化理论:一个有待开发的学术领域”。他指出,新世纪以来有两股强劲的学术新潮:一是文化理论研究,二是国际汉学研究,但两者相互间人烟不通,对于两者都将是莫大的损失。所以,他呼吁沟通汉学和文化理论,开辟“汉学文化理论”这样一个新的学术领域。

胡惠林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胡惠林教授发言题目为“数字时代的文化与创意”。他指出,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是未来中国新文化变革的总趋势,必将带来中国文化建设形态更为深刻的革命。数字技术如果不能完成向内容的战略转移,将会造成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和新文化变革的深刻的战略性危机。因此,如何和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和在多宽的领域里占领文化数字技术的高端市场,就不仅是技术革命问题,而且也是新文化变革问题。

谢梅教授
四川省重点社科基地“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基地”主任、电子科技大学谢梅教授发言题目为“数字时代的文化发展逻辑:非生产性空间的利用和重建”。她根据列斐伏尔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空间观念,研究认为博物馆通过文物的收集展示以及民众的参观,构建了现代社会的意义空间。新技术的进入,场景式的传播方式重塑了这一意义空间,新的认知理念以及思考方式产生。这种新的知识生产方式创造了新的文化发展模式。她指出应该将数字时代博物馆建设视为社会文化创新发展重要内容,将其纳入进国家文化生产管理机制中。

谭光辉教授
四川师范大学谭光辉教授探讨了数字时代人文学科的机遇和挑战,指出人工智能要识别、表达、模仿人类情感,必然以人文学科内省、思辨情感而得的结果为研究指引。人文社会科学的思辨、内省式的研究,就是新世纪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人文学科在数字时代的作用不会弱化,而是将被强化。

韦清琦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的韦清琦教授以交叠性视角,将种族、性别、阶级、生态问题放在一个整体框架中,全面地、相互联系性地探讨了爱丽丝·沃克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邹涛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邹涛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全民阅读视野下的基于慕课的梦想调查与伦理引导”。她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外国文学经典选读与现实观照》做了关于梦想的调查,并针对调查结果做出反思,指出要更多讲述能将个人梦和国家梦完美结合的各类群体的新时代中国话语和中国故事,并指出慕课是同时实现精英教育和普惠教育的最佳舞台。

胡志红教授
四川师范大学胡志红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印第安文学生态批评视野下的托马斯·杰斐逊”,分析西方殖民主义理论对杰斐逊的影响,指出杰斐逊的种族中心主义和自然歧视主义倾向。
在分组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围绕“数字时代的比较文学研究”、“数智时代的文学与幻想”、“数字时代的符号与传播研究”、“数字时代的文学文化教学研究”、“文学中的身体、生态以及族裔文学”、“比较文学研究”、“数字时代的文学与文化译介研究”等八个议题展开讨论。
此外,本次会议还通过书展的形式展示了比较文学最新的研究成果与著作,在学科的交叉中进行学术碰撞和交流,期望以独特的角度推动“数字技术+文学”、“数字技术+文化”的发展。
文稿来源|王宏伟
责任编辑|张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