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6日,电子科技大学“数字与人文论坛线上系列讲座”的收官之作“青春有没有你?——《新青年》、新文学与新媒体”顺利举行。我校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研究员、牛津大学傅翀博士,借鉴《新青年》杂志和《青春有你》节目从媒介环境入手,对青年与媒体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
傅翀博士首先讲述了《新青年》杂志与“青年群体”诞生的关系,将青年群体的出现当做一个思想史事件。他认为“青年群体的出现与五四运动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五四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青年的概念。除了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政治事件外,五四运动更是一个思想史上的事件。”

在谈及五四时期青年与新媒体的关系时,傅翀博士表示杂志是五四时期主要的新媒体,阅读杂志伴随着中国青年一同出现在中国近代历史舞台,指出“《新青年》杂志给青年们提供了一个进行思想辩论的公共言论空间,促成了新青年的阶层的兴起,青年阶层的兴起、思想的形成,与新媒体的出现是密不可分的。”

对于智能时代媒体、青年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傅翀博士引用亨利·詹金斯的观点,认为粉丝是所有新媒介技术最早的使用者和推广者,粉丝在一开始就与新媒体的出现、使用、扩散、流行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认为“如今粉丝和新媒体的关系等同于与五四时期的青年和新媒体,甚至在粉丝当中,这个关系体现的更加的突出。”
点评环节中,北京大学杨煦生教授肯定了此观点并补充认为,粉丝文化背后的推手在通过新传媒推行意识形态的同时,也在推行文化战略,强调“我们需要对新传媒政治因素背后的问题做进一步的延伸思考”。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基地主任谢梅教授表示“傅翀博士运用了文本分析,历史观的分析,包括文化批评的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不同时间和空间当中的文本进行了一个比较和呈现,既有宏大的历史趋势,又有细致的人物情景,值得同学们课后去细细品读”。
随后,谢梅教授对本次系列讲座进行了总结。她指出,此次五场讲座虽然在形式上相互独立,但具有内在逻辑,希望同学们可以从文化符号学、社会符号学的角度来认识不同讲座,并从中获得关于社会文化整体性的启示。
在讲座的最后,参会同学就粉丝文化与媒介文化等问题与傅翀博士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伴随着同学们热情的讨论,历时五天的“数字与人文论坛线上系列讲座”完整拉下帷幕。此次线上课程受到了来自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100多位同学的好评,来自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王同学表示,中心的系列讲座顺应了学校跨学科协同发展的理念,使他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加深了对人文社科知识的了解,扩宽了自己的眼界。
文字|陈文俊 编辑|荆聪 校审|凡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