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为了增加学生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储备,了解并掌握基本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并稳固社会科学研究本领,由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蔡华教授主讲的社会科学基础理论讨论课第二讲在创新中心顺利开讲。本次讨论课采取翻转课堂形式,以小组汇报为主,师生交流为辅,课程主题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及方法。

社会科学的研究目的是什么?蔡华教授从社会学和人类学两门学科入手对其 进行回答。他指出社会学和人类学都是具有普遍性、全方位、全视角关注性的学科,但是社会学主要关注自己社会发生的危机,而人类学关注所有社会,而且建立概念需要所有社会类型的事实作为基础。蔡华教授认为,除了剖析现实、反映现实发展趋势等作用,尽管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围有不同,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全人类的和平(战争等不稳定因素除外)。

社会学家们是怎么研究的呢?在研究方法方面,此次小组汇报的重点为德国著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该书选择了马克思韦伯科学论文集中的三篇长文,分别阐释了韦伯方法论思想中的一些重要的内容。同学们就书中重要观点从文化科学、理想型、因果性和价值中立四个方面进行展开讲解。社会学是通过解读社会活动并借此阐释其运行与影响的科学,韦伯的社会学被称为理解社会学,强调我们不替行动者选择,而且把自己当做行动者去理解,在研究方法方面,韦伯提出了社会行动理论,还理论包含四种模式:传统型、情感型、面向价值理性及面向目的理性,韦伯认为社会行动在这个意义上才能被理解,这也是理解作为社会研究方法的基础。

通过今天的讨论,同学们对社会科学的研究目的及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蔡华教授从涂尔干和马克思·韦伯对社会学的贡献出发对该书进行总结,赞同书中关于价值中立的观点,认为价值中立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他强调社会科学工作者在观察、探索和解释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应该只陈述事实,而摈弃价值判断和个人的好恶,采取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该观点得到大家一致认同。
最后,蔡华教授以“什么是文化”一题结尾并引出下一课程主题,引起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和踊跃发言,使同学们对下一次的《文化的解释》的课程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