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基地主办的“技术伦理与后人类幻想”系列学术活动于11月25日在创新中心顺利举办。此次学术活动由电子科技大学协议教授杨煦生(北京大学)、徐新建(四川大学)担任主讲人,活动共持续五天,包括文学幻想、技术伦理以及总结讨论三个主题。

本次系列讲座的第一个主题是“文学幻想”。讲座采取翻转课堂的形式,先由同学们简单介绍《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一书的基本内容,再由两位教授解答同学的疑惑。在对话中,杨煦生教授提出“文”的演变存在“文身——文心”的发展过程,“文身”是外在形式而“文心”是内在表现,徐新建教授则对此进一步总结到“文”应是外在表达与内在精神的结合。从“文”的内涵延伸出去,两位学者认为因为古希腊文学强调神话、美学和诗学,所以古希腊文学与现代文学不一样,并不应该归为“文学”范畴,当提到现阶段火热的游戏文学时,他们认为游戏文学也并不属于文学范畴,接着话题从游戏中的场景设计引申到了“审美救世论”,两位教授提出鲁迅认为的文学可以救世这其实就是一种“审美救世论”,最后讨论回归了文学的研究方法,他们着重强调了与文学研究相关的词源学、概念史、历史语义学等等概念。

围绕“文学幻想”,第二场讨论于27日举办。本场讨论的主题为“文学与幻想:文学人类学前沿”。活动一开始,徐新建教授以“为何福山会认为‘除非科技终结,否则历史不会终结”的发问引入对《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的讨论,他认为该书以《1984》和《美丽新世界》两本小说开头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体现了福山这一代人在成长中的文学塑造。同学们对福山的著作进行了简单介绍,重点探讨了生物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我们在反思现代科技时如何坚守人类中心主义,从而回归到福山著作的中心问题——从政治层面规范技术的发展与使用。杨煦生教授提出,关于“后人类”讨论的核心应该是人类会不会被“后”掉以及在怎样的场景下会被“后”掉。他认为随着基因工程等技术的最新发展,本届人类必须重新自我定义,而如何看待技术发展的关键是技术从业者的自律问题。
什么是文学、文学范畴、我们对于后人类时代的内心焦虑以及应该站在怎样的立场来看待这种焦虑,是本次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尽管参与讨论的老师同学观点不一,但都承认“文”是外在呈现和内在精神的统一体、虚构和想象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有能力。正如徐新建老师提出的“人类有一个不变的选择能力,即to choose what we want to be”,通过文学手段来想象科技发展可能出现的“恐怖场景”,从而给人类敲响警钟,警惕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这是现在我们人类必须要做的抗争。
责任编辑|凡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