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和27日,由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基地举办的社会科学基础理论讨论课第二、四讲成功开讲。讨论课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世界宗教与普世伦理中心主任杨煦生主讲,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徐新建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廖恒博士和基地主任谢梅教授参与对话。该课程以“伦理和技术”为讨论主题,旨在增加同学们对伦理和技术的思考,吸引了包括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近50余名师生参加。

谢梅教授首先为本次讲座作了开场介绍,电子科技大学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基地自创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建设,为解决我校“有技术,缺人文”的短板问题提供助力。她表示,“学术工作坊”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讲座,在未来还将吸引更多国内外各学科的专家到电子科技大学开办讲座,丰富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


(同学分享环节)
进入讨论时间,杨煦生教授引入了本次讨论的第一个关键词“世界伦理”,他从原型词的角度解释了世界伦理的含义,我们所说的世界伦理,并不是指一种全球的意识形态,也不是指超越一切现存宗教的一统宗教,更不是指用一种宗教来支配所有别的宗教。我们所说的世界伦理,指的是对于现存的具约束性的价值观、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个人基本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

(杨煦生老师正在讲解)
第二讲讨论课上,第二小组的同学分享了《世界伦理手册》,该书解答了什么是普世伦理,普世伦理的合理性依据、现实问题、意义等。1992年,杨煦生教授在德国求学时参加了孔汉思教授所主持的关于《世界伦理构想》的高级讨论班。后来杨教授在2011年为该书的中译本作序言,他认为此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关乎“世界伦理构想的根由和履践”,是这一长期思想进程的“峰点”。换言之,此书也是孔汉思在其思想和著述生涯中自己珍视的著作之一。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同时也是世界伦理手册的主要译者廖恒博士表示,《世界伦理手册》虽然是一本的小册子,但是却是孔汉思积淀多年的、有关世界各种宗教的神学研究几十年的知识的积累,以及对于人类世界现实命运的深切关怀。随后在第四讲讨论课中,师生一起探讨了中国语境中的技术伦理问题。杨煦生教授首先讲解了“technique”——“技术”的内涵,以及哲学与技术的联系、法律与技术的关系等。

来自电子科技大学的四位同学对书籍《技术伦理学手册》进行了介绍。从“什么是技术?”这一问题开始,到“技术后果、技术进步”等概念,为大家展现了技术伦理学的伦理——哲学基础。还探讨了技术伦理学的产生原因和技术伦理问引发的新闻伦理等。廖恒博士从哲学和美学角度出发,对技术伦理问题进行了发言。他认为,现代人必须接受技术的更新,技术在为我们做加法。
徐新建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评议。他说,不同专业的同学从各自的学术角度出发也能对技术伦理问题达成共识,因为该问题在各个领域有一个内在的共同性。抛开“伦理”,技术成为了一个修饰语,纯粹的技术概念同样值得探讨。他还说,我们应该对技术保持敏感。要把对技术的关注扩大到每个领域,从狭义的“工程技术”中解放出来,人文学科中也有很多值得研究的“技术”。
责任编辑|凡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