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基地!

主办单位:

电子科技大学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论坛会议 >> 正文
四川大学博士后交叉学科分论坛——“信息+人文”分论坛综述
2019-12-23 14:24:00已阅读

 为加快四川大学“双一流”建设对创新型科研成果的诉求,促进文、理、工、医学科的交叉融合,2019128日,四川大学人事处主办的“四川大学博士后交叉学科论坛——‘信息+’论坛”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名国家杰青、*****等知名专家、以及川大200余名博士后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论坛。专家们围绕“信息+”交叉学科领域的关键问题和研究热点进行了交流与探讨。此举对于增进川大博士后、专职博士后之间的交流融合以及科研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促进作用。

“信息+人文”分论坛

  上午的全体大会开幕式由人事处处长胡兵教授主持,四川大学副校长张林教授致开幕辞。张林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川大交叉学科论坛的开展情况并给与肯定。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技术研究院院长、“*****”马华东教授在致辞中,也向川大人事处组织的“信息+”交叉学科论坛表示祝贺。来自文、理、工、医学科的四位专家代表做了大会总报告。

  交叉学科文科的代表学者、教育部“*****”特聘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金惠敏教授作了“纳米结构与文化结构”的主题报告,金惠敏教授从纳米的概念、特点及意义出发,总结了“同一物质结构改变则性能改变”和“纳米结构具有可制备性”两个要点,以此阐释了二者对文化研究的启示。他认为,文化并不是亘古不变的,新的文化颗粒的加入可以使文化整体发生变化,进而表现为新的文化形态;人类也可以通过引进、设计和制造文化颗粒来改变文化,而这种有意识创造的新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无意识”地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体现为“文化无意识”。金惠敏教授强调,文化无意识并不是对文化意识与自觉的否定,我们应该将文化意识与文化无意识结合起来看待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金惠敏教授做大会报告


  下午的“信息+人文”分论坛开幕式由交叉学科文科负责人、文学与新闻学院的寇淑婷老师主持,她首先对参加本次论坛的各位专家及青年博士后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参会的主要嘉宾,他们分别是教育部“*****”特聘教授、四川大学社科处处长傅其林教授,教育部“*****”特聘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金慧敏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河南大学学报》主编李伟昉教授,《中国图书评论》主编、南开大学文学院周志强教授和电子科技大学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谢梅教授。川大社科处傅其林处长致欢迎辞并做了题为“文学与医学交叉的可能性”的报告。在欢迎辞中,傅其林指出,对文科交叉学科问题的探讨涉及到未来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也是李言荣校长在四川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工作会上提到的内容要点,即人文学科要往深里走、社会科学要往宽里走、交叉学科要往融合走的响应。在正式报告中,傅其林从鲁迅“弃医从文”的案例出发,提出文学领域与医学领域经常处于纠结状态这一观点,引用中国汉代楚太子用文学治病和阿拉伯童话故事等例详细阐述。在文学与医学交叉的理论模式上,他介绍了《黄帝内经》带来的中国传统模式、个人兴趣引发的亚里士多德模式和涉及幻想、梦、无意识、人格结构核心概念的弗洛伊德模式,并强调这些模式在当下的文学和医学领域中仍在发生作用。傅其林还概括了文学与医学交叉研究领域的新突破,即文学危机的重新解决、对医学危机困惑的解决和当代人健康生活状态的可能性。他认为,文学与医学的交叉融合可以实现有限生命和无限生命的重新建构,帮助大家找到一种新型的存在方式和人生价值。

傅其林教授做报告

  李伟昉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弗洛伊德与莎士比亚”,他对美国著名学者哈罗德·布鲁姆的专著《西方正典》所阐述的关于莎士比亚与弗洛伊德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莎士比亚对弗洛伊德的影响就是20世纪跨学科领域极具代表性的案例。李伟昉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布鲁姆主要从“情感与认知矛盾”或“情感矛盾”描写的角度,细致地揭示了莎士比亚对弗洛伊德的启发与影响,在布鲁姆看来,弗洛伊德一方面接受了莎士比亚的创作的启发和影响,另一方面又把莎士比亚作为阐发自己理论的注解和工具,继而先是把哈姆雷特丰富复杂的内涵“简化为俄狄浦斯情结的牺牲品”,最终将其“沦为精神分析治疗法的个案”。李教授指出,弗洛伊德虽然接受了莎士比亚的影响,但也不能因此小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开创性贡献。同时他还强调:布鲁姆的研究并非要彻底解构弗洛伊德,因为他也没有否认“同样经典的弗洛伊德”,而是旨在说明一个影响的重要事实,从而突显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也是作为世界经典中心的影响力与渗透力。

李伟昉教授做报告


  周志强教授在“技术人化时代的‘伦理退化症’”的报告中,论述了科技与人文知识的四次碰撞,分别是技术人文、技术道说、技术霸权、技术人化,周教授指出技术人化,不是指的“技术”人性化了,也不是指人类被技术掌控了,而是指技术变成了人本身,德里达所讲的人机合体不再是隐喻,而是新的趋势。文化在今天已经无法与技术分离,而就是文化本身。“物化”理论陈述了人类生活被商品逻辑浸染的后果,而“技术人化”则显示伦理意志被悄然改变的情形:即催化(抗生素)、创化(互联网人格)、人化(人工智能艺术)。周教授以洛天依为例,指出人工智能的艺术呈现的伦理趋势是将自我淹没于想象界景观中,将“大对体”(THE BIGOTHER)的召唤转换为幻象和实在统一在一起的主体景观,洛天依是一种孤独美学的精寓言。周教授强调:当代社会在美学上解放人们的欲望,生活中这种欲望实现的可能性并不存在,孤独美学崛起的背后,正是“盈余人”的恋物癖美学,即创生各种各样的情感的形式,并让自己沉浸在这种形式之中,从而实现“欲望”的非实体化。


周志强教授做报告


  谢梅教授在题为“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新文科人才培养”的报告中指出,中国教育改革大变局是时代的必然,“新文科”概念由此产生,“新文科”更加强调人文社会科学新兴研究领域和跨学科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数字人文这一新兴学科,数字人文也称人文计算(Humanities Computing),将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深入应用于传统的人文研究与教学的新型跨学科研究领域,谢教授借鉴了美国等国外知名高校数字人文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数字人文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学科建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展望。

谢梅教授做报告


  专家报告结束后,金惠敏教授对四位专家的报告进行了精彩评议,并与参会的博士后们就“交叉学科何以可能”等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大会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参会人员会后合影

原文链接:四川大学博士后交叉学科分论坛——“信息+人文”分论坛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