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基地!

主办单位:

电子科技大学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家学者 >> 研究人员 >> 正文



名:蒲晓蓉

别:女

出生年月:19696

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位:计算机应用博士学位

电子邮件:puxiaor@uestc.edu.cn

个人简介

蒲晓蓉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英才实验学院副院长。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业图书8部。曾担任多个国际学术会议注册主席、本地安排主席、分会主席、程序委员会成员等。全国计算机学会会员;第二届机械工业教育协会会员;电子工业出版社特聘专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973子项、863计划、电子发展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曾获2007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理论成果二等奖、2007年度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计算机操作系统》、 2006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计算机操作系统》(排名2)、2005年度四川省精品课程《操作系统原理》、2004年度电子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02年度电子科技大学优秀主讲教师、2001年度电子科技大学拓普教学一等奖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检索10余篇。

学术经历

1992年西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士;1995年西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2007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应用博士研究生。2004年赴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大学进修学习;2008年赴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进修学习;2012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进修学习。

科研项目

主要研究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生物特征识别、情感计算、计算智能、操作系统等,主持或主研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项目数项,包括四川省公安厅基金项目、江油市数字城市十一五规划、电子科技大学青年科技基金、电子科技大学青年科技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四川省科技厅应用基础计划项目、四川省青年软件创新工程等重要科研课题。2006年主研完成的神经计算中的收敛性问题研究理论成果通过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成果鉴定(排名2)。

发表论文

[1]COVID-19中国诊疗方案的机器学习智能分析方法,《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20.6

[2]医疗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的伦理挑战和对策——以我国大型公立医院为例的思考,《人工智能》,2019.8

[3]由拔尖创新学生思考普通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中国校外教育》,2017.10

[4]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建设研究——以“计算机组成原理”为例,《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0

[5]一种8051软核的用户程序在线调试方法,《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

[6]单片机与EDA综合实验教学整合的探索与实践,《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

[7]“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中的计算思维训练初探,《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6

[8]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电子信息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大学教育》,2012.7

[9]理论与实践并重,研究性学习操作系统,《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10

[10]LT递归神经网络求解旅行商问题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7

[11]类内子流形局部间隔对齐的人脸图像判别方法,《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0.11

[12]应用Gabor滤波的指纹识别算法的研究和实现,《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4

[13]“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计算机教育》,2007.11

[14]多模态生物特征融合的神经网络方法,电子科技大学,2007.

[15]基于MPEG-4的三维人脸动画,《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6

[16]三维空间中的Dirichlet自由变形算法,《电子技大学学报》,2007.6

[17]基于小波和非负稀疏矩阵分解的人脸识别方法,《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10

[18]基于Max-tree的连通区域标记新算法,《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8

[19]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操作系统”精品课程建设[,《计算机教育》,2006.7

[20]基于子空间投影的残缺人脸图像识别新算法,《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4

[21]提取文本流主题的神经网络新算法,《计算机科学》,2006.1

[22]“融入式”教学模式探讨,《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2

[23]加强《操作系统》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科学与技术》,2003.6

[24]计算机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探讨,《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3

[25]改革《操作系统》课程设置 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6

[26]提高《操作系统原理》教学质量的基本措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6


论文(外文)

[1] Skin Lesion Image Retrieval on Semantics-preserving Hashing via Deep Neural Network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ontier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CST 2016), Nagasaki Japan,  November, 2016.

[2]Automatic Hair Removal for Skin Lesion Images from Regular Digital Cameras, 2015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ical,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nd Digital Technology714-721Tokyo Japan, December 2015.

[3] Facial Expression Recognition from Image Sequences using Twofold Random Forest Classifier, Neurocomputing, vol.168, 1173-11802015.

[4] Global Similarity Computation of Chinese Texts via 1D-PW CNN18th Asia Pacific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and Evolutionary Systems (IES 2014)237-246, November Singapore, 2014.

[5] A More Robust Mean Shift Tracker on Joint Color-CLTP Histogra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age, Graphics and Signal Processing(IJIGSP), 12, 34-42, 2012.

[6]Partially occluded face recognition using subface hidden Markov models. ICCT2012,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ing and Convergence Technology (ICCIT, ICEI and ICACT). 720-7252012

[7]Face Recognition on Partial and Holistic LBP Features, Journa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10, No. 1, 56-60, 2012.

[8] Face Detection Based on Partial and Holistic LBP Features.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ICECE 2011), 1071-10742011.